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,山东代表团以5金9银5铜的佳绩傲视群雄,其中青岛运动员贡献了5金4银3铜。这不仅仅是奖牌数量的胜利,更是青岛作为“田径之乡”深厚底蕴的有力证明。从20世纪30年代的汇泉体育场,到2025年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荣耀,青岛田径近百年的辉煌,究竟是如何铸就的?

基因传承:近百年的体育精神接力

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余名运动员,在56个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。青岛代表团以11名教练员和19名运动员的阵容出征,规模和人数均居全省之首。赛场之上,青岛健儿们展现出强大的实力:刘慧文楷在男子撑竿跳高中以5米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冠;王雅茹在女子5公里竞走中斩获金牌,并与队友合作拿下团体冠军;王雅坤与队友通力合作,夺得男子5公里竞走团体金牌;赵泓睿和王鹏博为山东贡献男子跳远团体金牌……

在不久前结束的2025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上,青岛籍选手刘凯以45.06秒的成绩打破了沉寂8年的男子400米全国纪录,姜志超则以57.58米的成绩问鼎女子铁饼项目。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,是青岛田径一代又一代的基因传承与精神接力,更是一套成熟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培育出的硕果。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新宏表示,青岛运动员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的成绩,再次印证了青岛田径雄厚的后备力量、扎实的梯队建设及体教融合模式的成果。

体系支撑:从“塔基”到“塔尖”的全链条覆盖

青岛田径的成功,离不开从“塔基”到“塔尖”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。基层赛事网络是体系的“塔基”,例如“区长杯”等中小学生田径比赛,每年吸引数千名青少年参与,激发了青少年对田径的兴趣,也让校园成为发现苗子的“第一现场”。基层教练则如同“星探”,在课间操、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的运动天赋。9个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是构成体系的“塔身”,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作为核心枢纽,实现了“走、跑、跳、投”国家级训练基地全覆盖。这套体系的精妙之处还在于“体教融合”的深度实践,老中青结合的教练团队为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持续活力,成为“塔尖”成型的核心保障。

破局之思:从“高地”到“高峰”的进阶命题

青岛田径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,也面临着新的挑战。如何让更多孩子主动走向跑道,如何从“领先”迈向“顶尖”,成为“田径之乡”向更高处攀登的必答题。青岛需要在保持“人才高地”的基础上着力打造“尖子高峰”。青岛积极推进选材模式的科学化转型。2025年,青岛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营采用“全域海选拓基盘”方式,广泛筛选潜力苗子。更重要的是,选材引入心脑测评等科技手段,实现从“经验选材”向“数据选材”的跨越。

青岛田径的成功,既有赖于深厚的历史传承,也有赖于科学的体系建设。你认为青岛田径在未来,还能创造怎样的辉煌?对于青岛田径的未来发展,你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建议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